上下五千年
杀伐抢资源
唯有古树茶
自然成资源
我们中国至少有5000年的文明,虽然这个结论专家还在争论,也有不少外国人持怀疑的态度,或者直接否认,因为缺乏一些实物的证据。但在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心中,炎帝、黄帝、尧舜禹汤等就是我们华夏的祖先,这些人都是真实存在过的,那我们5000年的文明史就是真实不虚的,至于证据,让专家慢慢找,由人民给他们发工资。
茶叶最早的记载是古本的《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茶叶的历史也是5000年左右了,只是茶叶一开始并不是作为商品或者饮品存在,而是药品,并且是解毒的药品。在这漫长的5000年里,茶叶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史,我们把茶叶的这个漫长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为萌芽期,第二为培育期,第三为成长期,第四为成熟期。接下来我们就逐步从这四个阶段详细描述茶叶的历史轮廓,给大家一起梳理茶叶的本源。
茶叶的萌芽期经历了三千年。
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到汉朝,大约3000年的时间里,都是处于茶叶的萌芽期。为什么把这3000年称为茶叶的萌芽期呢?有什么标志性的依据呢?我们的依据基于两点,一是这三千里没有大面积的种植茶叶。二是没有形成有规模的茶叶市场。
这三千年的历史,没有太多的文字记载。只有从《诗经》、《华阳国志》、《晏子春秋》等找到零星的记载。依稀可以看到茶叶在这三千年里一直存在,而且是很重要的存在。因为很多时候茶叶都是在重大祭祀中出现。天子祭祀是古代最重要的国家级活动,关乎国运,所用祭品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时候的茶叶主要是用于食用,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和生姜、桂皮、大米等一起煮粥食用。
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和逻辑层面去分析,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个野生的植物,发现它的时候是能解毒的药,那人们把它作为草药一点问题没有。要经过很多人的尝试才能把它作为能食用的蔬菜,还要经过长期的训化和选择才会固定一些口感适合的品种作为长期食用,又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能把茶叶作为饮品。犹如现今的鱼腥草,在云贵川是日常蔬菜,但在中国其它大部分地方还是中药材。
这就是茶叶的萌芽期,犹如冬天一样漫长无比,神秘莫测。但就是这3000年的沉寂,将开启一个植物在这个星球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可以说是植物界当之无愧的王者,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植物,能开启这么精彩的故事。
从汉代到唐代是茶叶的培育期,大约经历了1000年。
到了汉代,茶叶的普及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从很多文献也能查到详细的记载。陆羽《茶经》就记载丹丘子、司马相如、杨雄等喜欢喝茶的人。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一时期归为茶叶的培育期呢?是因为这一时期集中了很多开创性的种植茶叶的牛人。
首先是西汉末年的的四川严道人(雅安名山区)吴理真在雅安蒙顶山种植茶叶,是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人。东汉末年,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葛玄,又在浙江台州开启了种植茶叶的事业。大约同一时期,云南布朗族茶祖帕岩冷也在景迈山开启了茶叶驯化与种植。毫不夸张地说,汉代茶叶的开创者,开启了驯化和种植茶叶的事业,为茶叶规模化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个影响深远的茶祖,那就是诸葛亮。我们都感觉他是砸场子的,一个三国时期的名人,军事家、思想家。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成为云南的茶祖,据传是他七擒孟获时,平定南中,并传茶技于云南。《普洱府志》也记载了武侯(诸葛亮)遍历古六大茶山的事迹。也有专家认为诸葛亮到达西双版纳的可能性不大,但不管专家怎么说,云南古六大茶山每年春天都有很多茶农祭奠茶祖诸葛亮,祈祷茶叶丰收。
汉代茶叶规模的兴起,被一篇文章佐证,那就是西汉蜀郡辞赋家王褒的《僮约》,里面一句不经意的“武阳买茶”把当时成都有茶叶市场的史实记录了下来,成为汉代茶叶规模化的重要证据。
有了茶叶的种植,就有了茶叶各种工艺和喝法的研究基础,于是从汉代到唐代,经过多代茶人的努力,终于要迎来了茶叶的一个高峰期,那就是茶叶的成长期。
我们把唐、宋、元三个朝代,约600多年的时间,称为茶叶史的成长期。茶叶在这几百年里经历了空前的繁荣与创新,开启了茶叶与国运紧密相连的时代。
唐代的大一统开启茶叶的繁荣,首先是朝廷确定了贡茶这一概念。比如蒙顶山茶、顾渚紫笋就是唐代知名的贡茶。然后就是各种爱茶的名人和专业的茶人相继出现,文化名人和专业茶人的参与,必将把茶叶推向新的高度。
从文化名人的角度,我们通常会把唐宋连在一起。皎然、白居易、卢仝、苏轼、欧阳修、陆游、黄庭坚等等,这些赫赫有名的诗词大家,不但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有很高的品位和鉴赏能力。通过他们的描写,不但能把茶叶的真实口感写清楚,更能把品茶的意境提高到一流的人文高度。
在这些爱茶的诗人里面,我们最喜欢的是白居易,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茶诗写得好,还因为他对茶叶的痴爱。他有一个爱好叫“别茶人”,字面意思就是能够分辨茶叶好坏的人,但是我们很多省份的乡下把“别”字同时理解为随身携带,这两种意思连起来就是一个随时带着茶叶,能够分辨茶叶品质的茶人。所以我们喝茶时就会时常想起白居易,还有他那首:“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当然,在茶叶成长的根基里,最不能绕开的人物就是陆羽。陆羽是第一个茶叶集大成的人物,当之无愧的茶圣。踏遍大半个中国,历经二十多年,终于写成《茶经》。《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全方位解析茶叶的书籍,至今还有很高的 指导和借鉴价值。同时开启了中国茶叶从优化种植到采摘加工,从保存茶叶到品鉴;以及文化交流与哲学思路的全产业链。也让所有从事茶叶的人有了基础导航。
唐、宋、元三代让茶叶不断普及,同时远销世界,也让茶叶成为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日常饮品,茶叶也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一个无形而坚固的纽带。把酒称兄弟,品茶一家人。
明清是茶叶的成熟期,这个要用六大茶类形成的数据说话:
绿茶的工艺最早形成,在唐代已经成熟,有很多记载。
黄茶的工艺约在1570年前后形成。出自《第一次品黄茶就上手》
黑茶发源较早,兴起于明代。“黑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明嘉靖三年的一个奏折:“茶商低伪,悉征黑茶”。
白茶最早出现在1554年,出自田艺衡在1554年写的《煮茶小品》中有关白茶制作方法的记载。
据现代茶圣吴觉农的研究,武夷山桐木村大约在1630年开始制作红茶,是红茶工艺最早的发源地。
乌龙茶的制作大约有400年的历史。出自《中国乌龙茶》
虽然六大茶类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和起源,但是形成成熟的工艺与产业链要到明清时期。因此,明清是中国茶叶的成熟期,明清约600年的发展,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六大茶类,并且在全国自然分布,自成体系,相互竞合,复杂而各有特色,虽然茶业是传统行业,但在中国形成了一道道很高的防火墙,让其他国家很难模仿与超越。
现代中国茶叶主要有四大产区,分别是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从理论讲,每一个产区都能生产六大茶类。但由于茶叶风格的不同,以及各种复杂的历史渊源,形成了各地有各地的主攻方向。比如福建,以乌龙茶为主流,其次是白茶。四川和贵州以绿茶为主流,红茶、黑茶等也在逐步增加。云南以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为主,红茶、白茶等也有生产。这种非人为规划的状态,根据各地的历史、传统工艺和口感,从而形成了地域、口感、品牌三合一的茶叶产业,是中国非常独特的茶业文化。对当地茶农是很好的保护,同时也成为农村经济与文化完美结合的产业。
当我们的茶叶产区逐步形成,并与不同茶类形成对应的产业链,中国的茶叶终于步入成熟的阶段。产业的成熟不代表完结,而是步入新的完美的起点与平台。这时候需要我们茶叶从业者清楚地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找到我们茶叶的本质,并对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创茶叶更高更好的局面。
我们以非常简约的方式概括了中国茶叶的历史轮廓,目的是要让初学者知道我们中国茶叶的历史渊源与现状,从而建立起产业的大局观,也便于我们精准找到我们喜欢的环节切入,而不是盲人摸象。我们的观点是,你知道的真相越多,越能买到自己喜欢的茶叶,就越能体会到茶叶带给我们的乐趣。我们要做有品味的茶叶爱好者,而不是盲从的韭菜。
来源:古树迷宗茶业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